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专业认证  相关下载 
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更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普及地震知识
2016-11-28 16:37  

一、地震的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同台风、暴雨、雷电等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地震基础术语

1、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以上下。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相差2.0 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一个7级地震释放出的地震波能量就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震级为7.2级,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能记录到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由于岩石的强烈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

中国地震烈度(简 要)

1度 无感

2度 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

3度 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悬挂物微动

4度 室内多数、室外少数人有感觉,悬挂物摆动,器皿作响

5度 室内普遍、室外多数人有感觉,摆放器物摇动或翻倒

6度 多数人站立不稳,墙体出现裂缝,出现地裂缝,喷砂冒水

7度 驾乘人同有感,房屋局部破坏,出现塌方、喷砂冒水、地裂缝

8度 多数人摇颠簸,行走困难,房屋结构破坏,出现地裂缝

9度 行走的人摔倒,房屋结构严重破坏,出现地裂缝,滑坡塌方

10度 人会撤离原地,有抛起感,房屋大多数倒塌,出现山崩和地裂

11度 房屋普遍倒塌,地震官断裂延续很大,大量山崩滑坡

12度 地面居裂变化,山河改观

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1974年5月11日凌晨3时25分21秒,雷波、永善、大观一带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地震裂度9度,县境内永盛、黄琅、锦城三个区死亡117人,伤204人,倒塌房屋1560间,经济损失238万元。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的面积的79%。

(三)地震的分类

1、按其成因,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构造地震

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②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点地震总数的7%左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每年平均约有50起火山喷发。我国的火山主要颁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省和西南的云南省等。近代活动喷发的有黑龙江省的五大莲池、吉林省的长白山、云南省的腾冲及海南岛等地的火山。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往往互有关连。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震的发生,地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1960的5月22日智利发生8.5级 大地震,48小时后就使沉睡了55年之久的普惠山火山复活喷发,火山云直冲6000米高空,蔚为壮观。1988年我国的黑龙并省五大莲池市建立了第一个地震监测站,开展火山及地震的观测研究。

③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矿区陷落地震最大可达5级左右,我国曾发生4级的陷落地震。虽然陷落地震的震源浅,但对矿井上部和下部仍会造成较严惩的破坏,并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应引起人们注意。

④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如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1959年建库,1962年发生了最大震级为6.1级的地震。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里,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现正在建设中的溪洛渡水电站坝高达276M,岩层属坚硬的玄武岩结构,极有诱发地震的可能。

2、按震级的大小,地震分为微震(震级小于3级),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中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雷波就属于多中强地震区,故是国家地震局重点监视的边远结合部之一),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等于或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又称为特大地震)。

3、按地震的破坏程度,地震可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和大中城市区域发生5—5.9级,其它地区发生5—6.5级,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和大中城市区域发生6—6.5 级,其它地区发生6.6—7级,造成人员死亡200—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地区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特大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和大中城市区域发生6.5 级以上,其它地区发生7级以上,人员死亡10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的地震)。

4、按震中距的远近,地震可分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以内)、远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

二、地震的前兆和监测

地震发生是有预兆的,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发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等微观的异常变化,而且还能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的大量宏观异常现象,分析鉴别这些异常现象,从中提取发生地震的准确前兆信号,这是地震预报的基础,目前,我国开展前兆监测的主要方法有地震学、地形变、地磁、重力、地温、地应力、地下水、卫星照片分析以及动物异常活动等现象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一)地震的微观前兆与监测

1、地震学观测

用地震仪测定地面震动大小、发震时刻和地点等的一种观测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来进行预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方法,通常称“以震报震”。1966年在我国河北刑台地区发生的7.2级地震中,人们曾总结出“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1975年在辽宁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前,也发现很多前兆,尤其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情况,对当地地震部门和政府作出短临预报决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次的准确预报,成为世界上成功预报大震的唯一范例。目前,用以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很多,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相关性、地震概率统计、地震波速比等十多个项目,是一种就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预报手段。

2、地形变观测

利用精密仪器观测地壳微小变化(包括倾斜 、水平与垂直们移)来预报地震的具体方法。目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伸缩仪等,人们已经能测出小于10—10的形变量和极细微且大范围的位移量,是监视大地活动的有效手段。

3、地磁、地电、重力、地温观测

利用仪器监测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地温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的方法。由于人类活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地温的干扰背景复杂,需要从中提取出地震前兆信息,作为预报辨别指标。

4、地下水观测

利用仪器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成份与气体含量、水温等异常变化,来分析地震前兆信息,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由于地下水直接反映岩石圈中承压含水层的动态变化和携带大量地壳深部元素变化信息,提供地壳应力变化情况,因而是当前比较广泛应用的重要预报方法。

5、地应力观测

利用埋设在地下一定深处的测试元件测定地下应力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的方法,是一种比较直接、可靠的监测预报手段。

(二)地震的宏观交兆与观测

地震前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长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交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从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距离较近的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呜声,它与平常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三、如何做好防震自救

(一)沉着应付突发地震

1、室内应急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部位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列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足,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具有一定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护住头部。万一大楼倒塌,就近躲避也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这个伤亡的数字必定远远低于盲目外逃时在门口挤成一团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其原因在于大楼倒塌总会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这生存空间在坚实家具和小跨度房间等处形成的可能性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或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生、休息等,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受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具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防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份死亡者都在屋门口附近,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唐山地震时,部分位于门窗附近,且行动敏捷的人适时逃出建筑物避震都获得成功。如铁路搬道房的一位工人,地震时正在工作间,距门只有2—3米的地方休息,当地面晃动时他立即外逃,到门口时已站立不住,他挣扎着爬向5米外的铁轨,这时回头一看,工作间已倒塌成废墟,本人庆幸没有伤及。这种因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人们倡导的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因为应急本身就是针对男;一些来不及跑出室外的人而言的,而这些人也正是地震中可能遭到伤亡的主要对象。

天津市的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经验,很以人深思。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恙。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具附近。据现场分析,假如当进他们也向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当这位干部全家相聚时,他感慨万千他说:“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这事例生动地告诫我们: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要因地制宜。

2、室外应急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的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口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要等地震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家人、邻里、同学们被压埋在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

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上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应该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果地震时你在山坡上或悬崖下,这时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着垂直滚石流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地震时如果你处在有毒气体的化工厂厂区,这时要朝污染源的上风处奔跑,如果伤员是氯气中毒,这时不要进行人工呼吸。

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总结起来有几点:①就地选择开阔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意返回室内。②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等。③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构筑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悬吊车。④避开其它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巷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雨蓬、砖瓦木材堆放处。⑤远离海滩、港口,避免海啸的侵袭。

3、学校避震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若地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决不让学生乱跑或跳楼,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急忙回到教室,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自救互救

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惩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时,唐山市区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受灾群众通过自救互救活动而脱险的。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99.2%。

1、自救

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因此这时应注意用手中、衣服和衣袖等捂住口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还应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能活动的其他部位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支撑隹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或者仰面蹭过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容易倒塌时,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像排队似的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脱险的人把一头反了结的绳索或者表面粗糙容易抓住的皮带丢给待脱险者,等脱险者把它系在身上后,拉他迅速脱险。

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越大。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后一个星期,在某医院的废墟里挖出40多个仍然活着的婴儿。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适应新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很有意义的。

地震中,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食,此时,若在生存,只能这样做。唐山地震时这类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抱着枕头被压在废墟里,饿极了的时候,就用枕头里的高粱花充饥,坚持到获救为止。有一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床下一盆未倒的洗脚水而生存下来。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渴极了的时候饮自己排出的尿,一直坚持了十多天时间,终于得救。

一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互救

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在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中曾作过统计,震后20分钟内可以救出37.55%的遇难人员,救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救出85.8%的人员,但救活率下降到63.7%以下;若2小时内还救不出被砸压的人员,因窒息而死的人数上升到砸死人员的58.6%以上。所以,救人硬当先从最近处救起,只要是在最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抢救他们。此种做法可以节约时间,减少伤亡。

近处救人要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救出一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好一批伤病员。另外还要注意先救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人还活着再下力云救,其目的与先救容易救的人一样,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形成一支强大的救人队伍。

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帮他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后,让其自救脱离险境,这样可能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人。凡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从废墟中将人扒出来,如果是伤者、病者,他们还没有脱离危险,即使无病无伤,如果埋压过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流血者在及时止血,骨折者要作简单地包扎。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若利用工具,如铲、铁杆、齿扒、锤子、凿子、斧、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挖人时更要小心,不可用利器刨挖,最好用手一点点地抠。在一些梁柱相互叠压的情况下,挖掘时要特别注意仔细分清哪些是支撑物,是压埋的阻挡物,对上面重物需进行必要的支撑,绝不能鲁莽行事。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

现场抢救中,力争及早除去伤员身上或伤肢的重物,立即固定伤肢,不要拉扯被压埋才,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抬伤员不能一人抬手,一人抬腿,扭曲身体,以免造成伤员瘫痪,应用竹木床板、担架运送伤员。

(三)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从而避免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地震谣传:

1、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明显违反科学原理,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必为地震谣传。例如,“某月某日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当前地震预报水平不可能对地震作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报。又如,“地牛翻身”、闰年、闰月等说法因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也必为地震谣传。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的”,这种消息必为地震谣传,因为按我国有关规定,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又如,“ZZ之音”或其它外国报刊报道中国某地将发生大地震之类的消息也肯定是谣传,因为联合国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报。

3、是否属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其它异常现象说成是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信。

另外,当你听到地震谣传后,可以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地震部门,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五、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

当前,人类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是,人类也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走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四个基本环节的防震减灾工作道路,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六、为什么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可谓是上天容易入地难。概括地说,地震与其他事件预测相比,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困难。(1)研究对象特殊。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目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2)现有的观测方法均是间接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处,而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有12千米。目前人们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料,对地球内部的状况进行反演和推测;(3)难以实验与模拟。地震是地球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破裂现象,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4)研究结果难以检验。强烈地震对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遇到一次,对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所以,重复实践进行检验的机会很难碰到。上述种种困难,导致了地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